本篇将会对我在网络上学到的各种流行话语进行整理,并加上我自己的解释。
这将是一篇经常更新、文字量大的推文,但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,至少可以把"为什么要写这篇推文"片段看完。
我是多语言使用者,在使用语言的同时,也不断地去理解它们背后的人文历史,不断地去接受与欣赏它们有些丑陋和美丽的部分。
你是如何看待语言的呢?或许你有注意过,你的说话习惯如何决定了你给他人的印象吗?希望这些问题以及接下来的讨论能带给你一些思考。
为什么要写这篇推文
我很喜欢刷抖音、tiktok、youtube shorts*、微博、推特、b站等等主流社交媒体,但经常容易因为看多了流行视频,学了不少乱七八糟的流行梗,有时候发现自己会把这些流行梗替代一些日常交流的普通话语,导致思维模式过于娱乐化。
*其实我不喜欢看shorts,不管是哪个平台上的,只是youtube每次一打开就会进入shorts界面,而它确实容易让人一直看,但内容比tiktok还没营养,可我关也关不掉,真的相当讨厌。
大部分时候,我在发类似微博、推特这类字数少的短推文,和线上朋友互动,以及和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聊天打趣时,还是挺喜欢用一些网络用梗来给自己增加一些幽默感,以及间接告诉朋友”嘿!我们有共同语言哦“这类的讯息,同时并不排斥使用。我也可以理解不少人喜爱使用简写,只是比起网络用语,我认为缩写只是增加沟通障碍,并不能给交流带来什么额外的讯息,所以即使我可以理解它的便利,心里还是有些抵触的。
但是,梗用得越来越顺口,我的表达能力就越差。我曾经在用英文和他人交流时,想形容我激动的情绪和对某个事物的看法,但是我却找不到我想要的词,通常来说词汇量不是交流的最大障碍,至少对我来说是,我可以用更长的句子去代替,可以找更多相似的同义词去表达,但是当我去翻我脑子里其他的表达式时,我的脑子却反馈给我某个搞笑的网络梗,而我又需要去解释这个网络梗……我的嘴巴就在话讲一半的时候停在了张一半的状态,非常的尴尬。
我的手机里还存有一个长长的截图,我当时看完这些话后就一直想要开一个像这篇post一样的文档。
……为什么短视频,大家都会觉得让我们变笨,让我们不会表达了,就是因为整个平台,整个话语空间的词库都太同质化了,太扁平了,太局限了。你看似每天接触很多内容,但实际都是一些很重复的流行语料库,它大大地压缩了你的日常词汇量,而这些语料库啊,它越模糊,大家的理解成本越低,得到的关注就会越多。
比如你想一下,我们面对美食,短视频里出现的是不是经常是这样的词啊,他会说,这个食物实在是太“那个”了,或者说,这个东西“老过瘾了”,或者你去看一些旅行的视频啊,它的文案千篇一律的都是啊,“一辈子总得去哪里哪里吧”。这些里面都可以看到的,很重复的语料库,很少是在精准地描绘一种食物的味道,或者对一隅风景的感受。
那在这样的语言浸泡下啊,我们其实看似摄入了很多信息,但是我们会渐渐失语,我们吃了一口好吃的菜,网络用语就会变成你唯一的表意的媒介,我们的脑子里蹦出来的就只是说,天呐,这个也太“那个”了,但那个到底是哪个呢?语言的匮乏会让我们变笨,是因为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,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。
那关于语言塑造思维,其实是哲学里常常被谈论的一组二元的命题。从维特根斯坦,他开始认为啊,我们认识世界和思维的能力,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我们的语言能力。那一本反乌托邦小说,乔治奥威尔的《1984》里,它有一个“新话”,就是那个newspeak这概念,它是去探讨语言对思想的控制。就小说里的权力,通过限制和简化语言,限制了人们的思考和表达的自由。
网络空间实在是太多同质化和重复的信息了,这些日渐模糊的日渐代词化,企图减少理解成本的用语,实际上是在重塑和简化我们的思维,因为对一件事情非常方便但偏颇的分类啊,把人和事粗鲁地去分组,我们去站边,刻板印象等等,这些东西很多时候都是由语言的惰性引起的。
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对现实世界的范畴划分,那这些迥异的方式就会限定了我们大脑组织知识的方式。我能想到避免语言作为载体,去限制和束缚思维的方法啊,第一,当然是我觉得要多读一些严肃的书籍,或者说去听一些非批量生产的洞见。
其实就我觉得很简单,就是你拿一周的时间,来减少你的屏幕时间,去读一些稍微严肃一点的作品,你都会惊喜地发现,自己的语料库是有变化的。然后呢呢,渐渐有意识地去联系深度的思考,比如说在遇到信息的时候,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,而是深入地去挖掘,甚至是去质疑和反思,然后我觉得偶尔去写作或是辩论,也是很好的方法。
Note: 出处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所以没能标注,非常抱歉!找到后立刻标上!
整理我用过的网络用语
- 咱就是说。例:咱就是说,这钱得花。
这是我最讨厌的一个口头禅。我没有看过它的来源视频,但朋友经常说,我就被传染了。通常加在句子的开头,并在这之后进行一个短暂的停顿,再接着其他的话,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吧,单纯为了带出说话者的语气,本身并没有什么意思。
- 上头 / 下头。例:这游戏真上头。/ 这男的真下头。
这个我现在还有用。主要形容情绪让人喜欢、讨厌,同时还有形容令人着迷、从着迷的状态中排出的不同状态。
- imo / IMO: in my opinion
草啊,我以为是in most offer或者类似information的单词的缩写……原来是in my opinion……
- LMAO: laugh my ass off
接着上一条的IMO,我真的是去年什么时候才知道LMAO是这个意思……第一次看到的时候,我还以为mao要合起来看(但读“拉毛”也没错)
- 通讯录:同性恋
……我没什么好说的。每次想到国内的审核环境都觉得十分魔幻,你可以说自己是通讯录,但如果你说你是lgbtq+,或者直说你是同性恋,被狙击的概率感觉会非常大。可能通过这种方式,他们也可以传达出“这在此地无法律支持”这个讯息吧,最终解释权归于他们。真挺恶心的。
- 尊嘟假嘟
这个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流行起来的。最开始我以为是在阴阳怪气谈话的对象,但后来我发现它只是用来替代“真的假的”这个想要确认情况的疑问句,什么时候都可以用,但不明白为什么不说“真的假的”。可能在被质问的情况下,可以用这个词语来装傻,并且使谈话的氛围不那么严肃。
- Rizz: a short for "charisma;" an ability to charm and woo a person
使用场合:油腻男在聚会里搭讪一个美女,美女转头跟朋友说 what a negative rizz
嗯……我最近,比较常看vtuber啦,也就是直播主一类的……然后呢,我就学到了不少英语网络词……
- rigged: manipulated or controlled by deceptive or dishonest means
使用场合:打射击游戏,A被B用某个很搞笑、很无语之类的方式干掉了,A大叫It's rigged!!! It's rigged!!!
这个也是看直播看来的,意思是说不公平,被操作的,被设计的
- 厄介:给人添麻烦的,类似熊孩子一样的人,出处为日文やっかい
嗯是的这又是我看v看的,一般是形容粉丝应援的时候出现了那种显眼包的人破坏了整体氛围,让偶像尴尬的人。